2012年發現的漢本遺址在台灣考古界引起震撼,其發現也與蘇花公路改善計畫工程有頗大關聯及衝突。 漢本遺址在台灣的南島考古脈絡上,就已發掘出的文物,高強度的補足了台灣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歷史、文化缺口,足以證明其重要性是不可抹滅。尤其是漢本遺址與新北市八里的十三行遺址屬於同一個文化系統,更是能夠連結台灣史前史中,橫向關聯的不足部分。
但其位置又跟動工當中的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南澳和平段幾乎重疊,引起了花東居民及台灣各界對文化發展、保存與交通、經濟發展對立的思考。 希望透過影片提供觀眾思考歷史古蹟、文化、觀光和經濟發展共存共榮的更多可能性,以及多元思考除了過去教科書上寫下的原住民歷史以外,更多的歷史可能性, 以作為一個拋磚引玉的角色。
透過中研院考古團隊的工作影像紀錄,觀察考古團隊是如何保留台灣島上先民的印跡,以書寫未曾以文字保留的台灣史前史。遺址現場與蘇花改工程其中的南澳和平段部分重疊,在尊重文資法保護文物的前提下,蘇花改工程處亦背負著如期通車的壓力,影片提供工程與考古如何共處的思考。漢本遺址發現的建築結構與遺留文物,跨度自數百年前到二千年前,又是如何影響我們既有對原住民過去的認知,進而思考台灣本土文化發展的現在與未來。
宜蘭縣南澳鄉在進行蘇花改工程時,在2012年3月,發現了史前遺址。2012年3月5日,蘇花改工程位於南澳至和平段的工程中被發現「漢本遺址」。隨後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,並得知遺址屬於距今數 百到一千多年前的金屬器時代文明。2015年6月,考古團隊發現了該遺址的第二個文化層,年代判定為距今兩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。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劉益昌老師及團隊。由2012年開始發掘並搶救漢本遺址至今(2016)。藉由呈現考古隊員發掘遺址的過程、訪談,團隊成員間的對話,傳達考古人員的工作樣貌,勾勒出文化遺址在台灣所遭遇到的困境,並呈現遺址的重要性。另一碗麵的故事:漢本遺址在2012年被發現的傳奇過程。2012年3月,蘇花改工程的文史監看人員在漢本午餐吃麵的時候,無意間發現了土堆中的陶器碎片,因而開啟了發掘漢本遺址的序幕。
蘇花公路改善計畫,正式名稱為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,簡稱蘇花改,實施路段為台9線蘇澳到崇德。蘇花公路在日治時代開闢以來,作為台灣東部首要 的聯外道路,一直在交通安全上被疑慮,蘇花高速公路確定不修築後,交通部公路總局因而提出此改善計畫,以根本性的提升蘇花公路服務品質。自2010年蘇花 公路發生遊覽車遭遇土石流墜谷而墜谷的事故後,迅速通過環評,於2011年1月動工。